分卷阅读51
受伤的地方揉了揉,问:“还疼么?” 宋芷写字的手倏然一顿。 孟桓随意低下头去看。 洋洋洒洒的一大篇。 “余囚北庭,坐一土室。室广八尺,深可四寻……” 最后几句是: “顾此耿耿在,仰视浮云白。 悠悠我心悲,苍天曷有极。 哲人日已远,典刑在夙昔。 风檐展书读,古道照颜色。” 宋芷的笔尖顿在落款处,赫然写着: “宋子兰,于壬午年卯月戊申。” 孟桓顿时变了脸色。 作者有话要说: 注:⑴陈吊眼被杀的具体日期没查到,只知道是至元十九年(1282年)春被杀于漳州。 ⑵宋芷写的这一大篇是,兰兰在向自己的偶像文天祥致敬,表示自己要向偶像学习。 ⑶壬午年卯月戊申是1282年2月18,宋芷用干支纪年月日,不用这时候忽必烈的年号至元十九年,是表示他一心向宋,孟校尉看出来他的意思了,所以才变脸了。 第32章 羔裘十 “你这是在写什么?”孟桓厉声道。 孟桓对宋芷说话,已经许久没有过这样的疾言厉色了。 孟桓是读过的,也颇为敬重文天祥,但他却不希望宋芷像文天祥一样,更不希望宋芷像那些迂腐文人一样,盲目地抱着自己所谓的爱国冰心。 宋芷抬眸看了他一眼,道:“正气歌。” 孟桓气结:“我当然知道是正气歌!” 孟桓从宋芷手上夺过笔,伸手便要抢那张纸,却被宋芷拦住了。 “放开。”宋芷说。 “子兰!”孟桓凝眉沉声道,“你知道你在做什么吗?” 宋芷没理他,扒开孟桓的手,低下头吹干墨迹,细细将纸卷了,收了起来,才道:“我当然知道。” “那你又知不知道这张纸若被有心人看到,足以要了你的命?”孟桓气道,“连张右丞也保不了你!” 宋芷淡淡说:“那便别保了。” 孟桓一滞,攥住宋芷的手,逼视着他的眼睛,问道:“发生了什么?” 宋芷挣也挣不脱,索性不挣了。 孟桓回想了一下最近发生的事,突然明白过来:“是因为漳州陈吊眼被杀了?” 孟桓猜得是极准的。 “少爷,”宋芷尽量以平和的语气说,“因为什么并不重要,您若是想为你们的陛下尽忠,现在就可以杀了我,又或者将我上交朝廷。” “……总不过一个死字,又有什么好怕的。” 孟桓盯着宋芷面无表情的脸,觉得自己快被气昏了头了,合着这人就这么不在意,将他对他的一片真心拿去喂狗了? 孟桓咬牙:“你不怕,我怕。” “你怕什么?” “我怕你死。”孟桓说。 宋芷一愣,心中一阵震动,抬了眸看向孟桓,孟桓的目光深沉而炙热,又含着沉痛与悲切,宋芷心中一酸,觉得胸中涌着一股热流,酸酸胀胀的。 他偏过头不看孟桓,低声道:“少爷……” “子兰。”孟桓没等他话说出口便打断了他。 “嗯?” “去年你骂我们什么蛮夷,我只当你是气话,可你若真是这么想,随时会有杀身之祸,你这是用你的性命在博一个爱国的美名……” “孟校尉,”宋芷打断他,“我这样做,不是在博什么美名,你若是这样想,还是请少说几句罢。” “即便你意不在博美名,你事实上得到的也只是如此罢了。” 孟桓说:“而且多数人还会认为你是个叛贼。” 宋芷抬头看向孟桓:“这些与我何干?” 孟桓说:“与你无关,那与秀娘呢?你以为你牵扯的只是你一个人的性命?” 宋芷没说话,甩开了孟桓的手:“那也与孟校尉无关。” “怎么与我无关?”孟桓反问,“这幅字若从我府上被搜出去,我能逃脱干系?” “那请孟校尉主动把我交上去……” “宋子兰!”孟桓怒道,“如果我想把你交上去,我还会在这儿跟你废话么?” 宋芷被他堵得没话说,别开脸,一副非暴力不合作的模样。 孟桓拿他没办法,只好好言相劝:“你就算不顾惜你自己的性命,不顾惜我对你的心,也该顾惜张右丞将你救回来的一片苦心,顾惜秀娘独自将你养大的艰辛,顾惜你宋家,如今只得你一个人了。” 孟桓说的话正是宋芷这些年委曲求全的最大理由。 其实宋芷一早就知道,陈吊眼的死是必然的,他不过一个人,有几个同伙,煽动了几万起义军,面对整个元廷,根本不堪一击。当年大宋朝廷数十万军队,不照样败在了元军手里么? 这是大宋气数已尽。 可宋芷没法欺骗自己,没法忘记自己是一个宋人的事实,没法忘记他惨死在蒙军手中的爹娘。 孟桓看宋芷似乎听进去了他的话,态度没有先前那么强硬了,于是更放软了声音: “这事儿便这么过了,只要你日后别再提,我都会尽力护着你。若真叫有心人知道了,凭我是护不了你的……你知道么?” 宋芷没答话。 “……过两日,陪我去踏青吧,只有我们俩,不带别人,好么?” “过几日我就要离京了,不知何时才能回来。” 宋芷心中一动。 “我离京后,你就回兴顺胡同去,别乱跑,也别去张右丞那儿,我不在,没法护着你。”孟桓说,“……也不会再管束着你了。” 这不是孟桓第一次说不要去张惠那儿了,宋芷心里头有些疑惑,隐约觉得自己是触上了什么大阴谋,但他没顾上问,抬起脸来看着孟桓,动了动嘴唇: “你要去哪儿?” 孟桓抬手想摸宋芷的脸,却被宋芷偏头躲过了,孟桓手僵了僵,又若无其事地收回来,道:“出征缅国。” “缅国不是已经派了兵了么?”宋芷问。 孟桓看着宋芷,问:“你这是不想我走么?” 宋芷顿时不说话了。 孟桓也没有追问硬要一个结果,微微笑了笑,解释道:“陛下今日刚从柳林回来,就有大臣递了折子,说是缅国前线战事失利,陛下震怒,决定增派军队。” “过几日,出兵的旨意就该下来了。”